番茄病虫害
- 分类:病虫害知识
- 发布时间:2019-11-07 11:17
番茄病虫害
- 分类:病虫害知识
- 发布时间:2019-11-07 11:17
番茄早疫病
Tomato early blight
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、夏疫病,是番茄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,各地均有发生,一般年份茎叶发病率在10%左右,流行年或重病田可达100%。
【典型症状】
各生育期都可发病,可为害叶片、茎、花、果等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。叶片发病,病斑初呈水渍状,暗褐色,扩大后近圆形,有同心轮纹,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。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。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,逐渐向上发展。严重时,多个病斑连成不规则大斑,造成叶片早枯。
茎部发病,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病斑,病斑不规则形或椭圆形,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。青果发病,多在花萼处或脐部出现黑褐色近圆凹陷的病斑。果实成熟期则主要从果蒂裂缝处或果柄处发病。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,病斑凹陷,有同心轮纹,表面着生黑色霉层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solani (Ellis et Martin) Jones et Grout。病原在病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,附在种子上的病原可存活2年。病原可通过气流、雨水、昆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,从气孔、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。
湿度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,湿度80%以上,温度20~25℃最易发病。阴雨天气造成环境高湿易发病。春季保护地栽培,番茄定植后,昼夜温差大,叶面有水膜,也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用10%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,捞出洗净后,再用50~55℃的温水浸种,加热水保持水温10分钟,然后加凉水冷却到30℃浸种,捞出后催芽。
2.农业防治。重病区实行轮作,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进行2~3年以上的轮作。种植抗病品种,采用高畦覆地膜栽培。合理密植,增施磷、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。盛果期后为防止早衰加重病情,要及时追肥或喷施叶面肥。棚室灌水后适时放风,防止湿度过大。清洁田园,及时摘除病、老、黄叶,摘除病果,拔除重病株,带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。
3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,可喷洒500g/L的异菌脲悬浮剂400~800倍液,或70%丙森锌可湿性粉剂200~320倍液,或60%唑醚·代森联水分撒粒剂700~1000倍液,或50%啶酰菌胺可湿性1300~2000倍液,或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液200~320倍液,或75%肟菌·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隋倍液,或25%嘧菌酯水悬浮剂3000倍液,或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保护地栽培,发病初期,每亩每次可喷撒5%百菌清粉剂1kg,每7~10天喷撇1次,连续3~4次;也可以用45%百菌清或10%腐霉利等烟雾剂,每亩用量200~250g,在傍晚熏蒸。注意,要先开棚排湿20分钟再进行闷棚熏蒸。
番茄晚疫病
Tomato late blight
番茄晚疫病又称番茄疫病,是番茄的一种主要病害族病流行性很强,破坏性很大,常造成20%~30%的减产。
【典型症状】
叶、茎、果均可受害,但以叶片和青果受害严重。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,以后逐渐向上部叶片和果实蔓延。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,病健交界处无明显界限,扩大后转为褐色。空气潮湿时,病班会迅速扩展,叶背病斑边缘可见一层白色霉状物。空气干燥时病斑呈绿褐色,后变暗褐色并逐渐干枯。青果多从近果柄处的果面开始发病,病斑呈不明显的油浸状大斑,逐渐向四周发展,后期逐渐变为深褐色,病斑稍凹陷,病果质硬不软腐,边缘不变红,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致病疫真菌Phytophthora(Mont)DeBary。病原菌可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,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,并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侵染。
白天气温24℃以下,夜间10℃以上,空气湿度在95%以上,或有水膜存在时发病重。水膜持续时间越长,发病越重。保护地栽培时,种植密度过大,偏施氮肥,放风不及时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种子消毒可以消灭或减少种子带的病原,常用方法有温汤浸种和多菌灵药剂处理。
2.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耐病品种。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采用高畦栽培,注意小水勤灌,合理密植,早搭架,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,午后适当通风,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,及时摘除病果病叶,打去下部老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掉,注意田间操作不要接触病株后再碰健株。
3.药剂防治、定植后可喷洒70%代森锰辛800倍液,以保护幼苗、发病初期喷洒52.5%噁铜·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000~2000倍液,或72%霜脲·锰锌可湿性粉剂200~300倍液,或68%精甲霜·锰锌水分散粒剂300~400倍液,或23.4%双炔酰菌胺悬浮剂900~1250倍液,50%氟吗·锰锌800~1000倍液,或68.75%氟吡·霜霉威悬浮剂1000倍液,每7天1次,连续3次。棚室中出现中心病株后,每亩可用45%百菌清烟剂200~250g熏治,或喷撒5%百菌清粉剂1kg。
番茄叶霉病
Tomato leaf mold
番茄叶霉病又称黑霉病,是番茄保护地栽培的重要叶部病害:该病流行速度快,常常在短期内暴发成灾,一般损失20~30%、严重时可达50%以上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叶片,严重时也为害茎、花和果实。先从中、下部叶片开始发病,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。叶片正面现椭圆或不规则形淡黄色褪绿斑,晚期病部生褐色霉层或坏死;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,后变为紫灰色至黑色致密的绒状霉层。条件适宜时,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霉层;病重时,叶片布满病斑或病斑连片,叶片逐渐卷曲、干枯。嫩茎或果柄染病,症状与叶片类似。果实病发病,病斑自蒂部向四面扩展,产生近圆形硬化的凹陷斑,并可扩大至果面的1/3左右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番茄叶真菌Cladosporiumfulvum(Cooke)Cif。病原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种子上越冬。第2年如遇适宜的条件,产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传播。
不同品种对叶霉病的抗病性差异显著。气温22℃左右,湿度90%以上,发病重。连阴雨天气、大棚通风不良,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,叶霉病扩展迅速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种子用53℃温水浸种30分钟,晾干播种。育苗床要换用无病新土。
2.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品种。发病重地区应与瓜类、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。加强棚内温度和湿度管理,适时通风,适当控制浇水,浇水后及时排湿;做到苗期浇轻,定植时灌透,开花前不灌,开花时轻灌,结果后重灌、前期作好保温,后期加强通风,以降低湿度,防止叶面结露。适当密植,及时整枝打权,去掉老病叶、病情发展时,可选择晴天中午,密闭棚室使温度上升到36~38℃,保持2个小时可抑制病情发展。
3.物理防治。在番茄定植前,高温消毒,提前15天扣好薄膜,密封温室,使温度可上升至50~70℃,维持10天左右,利用高温闷棚,杀死病原。
4.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可喷洒10%多抗霉素可湿性粉300~400倍液,或50%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~320倍液、或40%氟奎唑乳油8000倍液,或2%武夷菌素水剂100~150倍液,或60%多菌灵粉剂600倍液。药剂要轮换使用。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在保护地中,每亩还可使用45%百菌清烟剂250~300克点燃熏一夜;也可以喷撒7%叶霉净粉剂,或5%百菌清粉剂,或10%敌托粉剂,每亩用1kg,隔8~10天施1次。
番茄灰叶斑病
Tomato grey leaf spot
灰叶斑病是番茄的一种重要病害、可引起番茄减产20%左右,有的甚至减产80%,同时造成番茄果实质量下降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叶片。叶片发病,出现长2~4mm的灰褐色近圆形病斑,病斑沿叶脉逐渐扩展呈不规则形,后期干枯易穿孔。茎部发病,症状与叶片相似。花器发病,主要在花萼和花柄上出现2mm左右灰褐色病斑。在花未开之前发病引起落花,不能坐果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茄葡柄霉Stemphyliumsolani Weber。病原主要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。遇到合适的温湿度条件时,病原产生分生孢子、随风农事操作传播。
冬播番茄于夏播番茄,主要是冬播番茄长势强于夏播番茄,在温度20~25℃、相对湿度80%以上时易发病。连续降雨容易引起灰叶斑病流行。土壤肥力不足,植株生长衰弱,发病重。大棚温室中发生也较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,农业防治。增施有机肥和磷、钾肥。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集中烧毁。适时放风降湿,尽量使保护地前、后的排水沟内无水,以降低地下水位。加强保护地管理,增施有机肥及磷、钾肥,促新根,保老根,以增强植株抗性。
2.药剂防治。露地栽培在发病初期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40%g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~500倍液,或50%硫黄·甲硫灵悬浮剂500倍液,每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保护地栽培在发病初期,每亩可喷撒5%春雷·王铜粉尘剂1kg。
番茄灰霉病
Tomato gary mold
灰霉病是番茄上的一种主要病害,特别是冬春季节保护地内低潮、高湿,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,往往发病严重,造成减产20%~40%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,地上部位均可发病。幼苗发病,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渍状腐烂,之后干枯,表面产生灰霉,严重时可扩展到幼茎,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,腐烂折断。成株期叶片发病,叶尖开始时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,病斑呈“V”字形,并逐渐向内发展,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,边缘不规则,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。茎部发病,病斑初为水渍状小点,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,高湿时长出灰色霉层,病部以上逐渐枯死。果实发病主要出现在青果期,多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开始发病,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,果皮变成灰白色,、水渍状、软腐,病部长出灰绿色绒毛状霉层,后期病部产生黑褐色鼠粪状菌核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。病原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,条件适宜时,借气流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丁传播,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。
温暖湿润是灰霉病流行的主要条件。病原发育适温为20~23℃,相对湿度要求95%以上。早春棚室的生态条件恰好温暖湿润,很容易引起发病。连阴天、寒流天、浇水后湿度增大易发病。粗放耕作、过于密植、灌水后放风排湿不及时、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、病果及病叶不及时清理等,均易发病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,及时摘除病叶、病果,放入塑料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,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。与非寄主植物轮作,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。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,降低棚室相对湿度,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,浇水后马上关闭通风口,使棚温升到33℃,保持1小时,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~4小时后。通风换气,控制棚室内的温、湿度,白天当棚室温度达33℃时,开始放风,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~28℃,下午温度保持在20~25CC,相对湿度维持在60%~70%。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,当温度降至20℃时,关闭通风口,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℃左右。
2.药剂防治。在番茄苗定植移栽前喷一次药,以确保无病苗进入棚室。一般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。定植后结合蘸花施药,在蘸花稀释液里,加入0.1%的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后再进行蘸花。灌催果水前或发病初期,可选用500g/L的异菌脲悬浮剂400~800倍液,或400g/L的嘧霉胺悬浮剂450~650倍液,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、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。为降低棚室内湿度也可施用烟雾剂,如45%百菌清烟雾剂或10%腐霉利烟雾剂,每次每亩用药量250g。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,以免病原产生抗药性。
番茄灰斑病
Tomato grey spot
灰斑病是番茄的一种普通病害。保护地也发生较重、对产量有一定影响。
【典型症状】
危害番茄叶片、茎和果实。病叶上先出现褐色小点、浙发展为近圆形大病斑,轮纹不明显。后期病斑迅速扩大,轮纹不明显。病班上着生小黑点,呈轮纹状排列。茎部多从中上部的枝杈处开始发病,初为暗绿色水渍状,后变为黄褐或灰褐色不规则形斑,病斑上也有小黑点,轮纹不明显,易折断或半边枯死。严重的茎髓部腐烂、中空或仅残留维管束组织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番茄壳二孢菌AscochytalycopersiciBrun。病原随病残体在土壤内及地表越冬。第2年遇雨及灌溉水时产生分生孢子,侵染植株。
保护地气温上升至20℃以上,空气潮湿时,利于病害发生流行。植株生长衰弱,种植过于茂密,易发病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及时清除病果及病原体,集中烧毁、深埋,减少初侵染源。与非茄科植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。
2.药剂防治。露地栽培在发病初期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50%g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~500倍液,或50%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或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每10天左右1次,连续2~3次。保护地栽培在发病初期每亩喷撒5%粉剂春雷·王铜,或7%敌菌灵粉剂,每亩用量1kg。
番茄斑枯病
Tomatoseptoria leaf spot
番茄斑枯病又称鱼目斑病、豉点病、白星病,是番茄叶部的一种主要病害,常引起叶片大量脱落,结果期间发病对产量影响很大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危害番茄叶片,一般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。番茄斑枯病在田间的可以表现为两种症状,即大斑型和小斑型,感病品种上表现出大斑型,发病初期叶片上的坏死斑点很小,通常在老叶上出现,一般是1~2mm大小的水渍状斑点,后逐渐扩展为2~5mm的椭圆形坏死斑点,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,大斑型是常见的类型;抗病寄主表现出小斑型,通常针尖大小,直径一般不超过1mm,深红棕色。茎部发病,症状与叶片相似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番茄壳针孢菌SeptorialycopersiciSpeg。病原在病残体、多年生茄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。田间主要靠昆虫、风雨、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。
分生孢子器必须有水滴才能释放分生孢子,所以雨水在传播上起很大作用。多雨,特别是雨后转晴易发病。平畦栽培,根部易积水,易发病,高畦则不易发病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先将种子晾晒1~2天之后,用水浸种30分钟,取出晾干后催芽播种。
2.农业防治。采用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~4年以上的轮作方式。在育苗时,可采用3年内未种过茄科类菜的土壤育苗,可有效避免苗期发病。增施磷、钾肥,增强植株抗性。采用高畦栽培,清沟沥水,降低湿度。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物和田边杂草。
3.药剂防治。发病前,可喷洒药剂进行保护,药剂可以选用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1500倍液进行喷洒,每10~15天1次,连续2~3次。发病高峰期,喷施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8%甲霜·锰锌500倍液,每7~9天1次,连续2~3次。
番茄菌核病
Tomato sclerotinia rot
【典型症状】
叶片染病始于叶缘,星水渍状,淡绿色,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,病斑呈灰褐色,蔓延速度较快,导致叶片枯死。茎发病多由叶柄基部开始,病斑灰白色稍凹陷,后期表皮纵裂,边缘水渍状,病斑长达株高的4/5。除在茎表面形成菌核外,剥开茎部,可发现大量菌核,严重时植株枯死。果实及果柄染病,始于果柄,并向果面蔓延,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核盘孢Sclerotiniasclerotiorum(Lib)DeBary。病原以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。菌核遇有适宜条件萌发,借风雨随种苗或病残体传播。病原首先侵入衰老叶和尚未脱落的花瓣,发病组织腐烂,再侵染由病健部接触传染。
气温在20℃左右、相对湿度85%以上时,发病严重。多雨季节易发病流行。病地连作,地势低洼,排水不良,偏施氮肥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~5年轮作。未发病的温室或大棚忌用病区培育的幼葛。覆盖地膜可以抑制菌核萌发及子囊盘出土。注意通风排湿,减少传播。
2.药剂防治。保护地栽培,在发病初期每亩用10%腐霉利烟剂250~300g熏一夜,或喷撒5%百菌清粉剂1kg,隔7~9天喷再撒1次。露地栽培,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。药剂可选用50%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1500~2000倍液,或50%醚菌酯干悬浮剂2500~3000倍液,或43%戊唑醇悬浮剂3000~3500倍液,或53.8%氢氧化铜DF500~800倍液,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5%甲硫·乙霉威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液,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~2000倍液,或8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3~4次。
番茄褐斑病
Tomato helminthosporium fruit rot
番茄褐斑病又称芝麻斑病、黑枯病,是番茄的一种普通病害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叶片,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1~10mm,边缘明显,灰褐色,较大病斑有时出现轮纹。病斑中央变薄凹陷,有光泽,尤其叶背面更为明显,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深褐色霉状物。有时叶柄、果柄、茎也可发病,病斑呈灰褐色条状,大小不等,略凹陷,湿度大时斑面长有黑色霉状物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菌为番茄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carposapeum,在病残体中越冬。条件适宜时,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,从气孔侵入。
高温高湿,特别是多雨高温季节易流行。田间潮湿,植株生长衰弱,种植过密,通风透光差,施肥不足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该病潜育期短,适宜条件下流行速度快,应以预防为主。
1、农业防治。低洼或易积水地采取高畦深沟种植。合理密植,改善田间通透性、采收后,及时清除病残体。
2、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喷洒25%络氨铜水剂500倍液,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~500倍液、或50%硫黄·甲硫灵悬浮剂500倍液,或50%硫黄·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
番茄白绢病
Tomato southern blight
白绢病是番茄的一种土传性病害,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有分布。
【典型症状】
发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茎基部。病部初呈褐色病斑、后逐渐扩大,稍凹陷,生有辐射状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,病株下都叶片变黄或萎蔫。后期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子状的菌核。天气潮湿时,菌丝体会扩展到根部周围的地表和土隙中,结生菌核,茎基部皮层完全腐烂,露出木质部,或在腐烂部上方长出不定根。病果呈软腐状,表面密生白色绢丝体和菜子状的菌核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。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也可以菌丝体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。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后从寄主茎基部或根部侵入,引起发病。病株上长出的菌丝可沿地表向四周蔓延,接触到健株后开始侵入。
高温多湿易发病。前作为大豆、花生和茄科蔬菜等,发病重。新垦荒地种植番茄或番茄与大豆轮作,都容易受到白绢病原的侵染。酸性土壤、沙质土壤、栽植过密,行间通风透光不良,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与禾本科作物轮作,水旱轮作效果更好。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深施;收获后深翻土层,早期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,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粉。地膜覆盖,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,加强棚内通风,控制棚内湿度。
2.药剂防治。移栽成活后,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~10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灌根,隔15天再灌1次,连续2次。发病初期,及时喷洒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每7~10天后再喷洒1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