葱病虫害
- 分类:病虫害知识
- 发布时间:2020-03-05 11:26
葱病虫害
- 分类:病虫害知识
- 发布时间:2020-03-05 11:26
葱锈病
Onion rust
葱锈病是葱的一种主要病害,各地均有分布,以秋季发病最重,导致葱叶提早枯死,产量下降,严重时绝收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发生在葱叶上。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白色突起的小泡点,后发展成圆形、椭圆形或梭形小斑,直径2~5mm,颜色白转黄,表皮开裂。裂开的表皮下有橙黄色粉末,即孢子。秋末及冬季发生的病斑,由白色转成黑褐色,表皮裂开后散出紫褐色粉末,即冬孢子。严重时葱叶上布满病斑破裂后留下的疤痕,易枯死和腐烂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葱柄锈菌Pucciniaallii (DC.) Rudolphi和葱锈病P. porri (Saw) Wint。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,在田间可通过气流传播。
锈菌喜欢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,孢子萌发的最适合温度是9-18℃,潜伏期是10天。当气候在24℃以上时,发病受到影响。因而春、秋两季连阴多雨、气温较低时,发病严重。如果冬季温暖多湿,有利于孢子的越冬,来年春季锈病严重。如夏季低温多雨,则秋季发病严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提高土壤肥力,多施磷、钾肥,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。发病重的田块与应提前收获,并避免在附近种植葱蒜类蔬菜。大棚栽培要注意保温除湿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25%三唑酮乳油800倍液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每10天喷药1次,连续2~3次。
葱白色疫病
Onion white tip
【典型症状】
病株叶鞘、叶身出现周边不明显的油渍状暗绿色病斑,逐渐扩大至5~10cm的大型油浸状青白色大病斑。病斑中央白色至灰白色,病斑扩展至叶端逐渐干枯下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葱疫霉PhytophthoraporriFoister.。病原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,在田间可通过灌溉水或风雨传播。
多雨季节发病重,夏季连阴雨天气多易发病。暴雨过后排水不及时,地头积水、氮肥过多或植株徒长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,发病地2~3年内不宜种植葱蒜类蔬菜。收获后注意清除病残体,集中深埋或烧毁。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,及时中耕培土,尽量避免葱秧与水接触。少追施速效氮,以增强植株抗病性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喷或60%琥铜·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2%霜脲·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每10天1次,连续1~2次。
葱霜霉病
Onion downy mildew
霜霉病是葱类蔬菜的一种重要病害,各地均有发生,大发生年份常造成叶片大面积干枯死亡,可引起30%~50%减产。
【典型症状】
发病始于外叶中部或叶尖、很快向上、向下、向心叶发展。鳞茎受害后长出的病叶为灰绿色,发病严重的叶片扭曲畸形、枯黄矮缩、变肥增厚。湿度大时病株表面遍生灰白色绒霉,无明显单个病斑,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,也是鉴别该病的重要依据,中上都叶片受害时,在干旱状况下,病部以上组织逐渐干枯下垂、易从病部折断枯死。在潮湿的情况下,病叶易腐烂,遇上风雨时,发病的叶片便掉落到根际上面,干燥后皱缩扭曲。中下部叶片发病时,病部上方叶片下垂干枯,病害迅速蔓延,叶片似开水烫伤,随后枯黄凋萎。假茎早期发病后。其上部生长不平衡,致使植株向被害一侧弯曲。假茎晚期发病后,病部易开裂、严重影响种子成熟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葱霜霉菌Peronosporaschleidenii Ung.。病原主要靠菌丝体潜伏在鳞茎上越冬,或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,在田间可通过气流、雨水、昆虫、农事操作进行传播。
低温高湿环境容易发病。白天温暖,夜晚凉爽,连阴多雨的天气,病害发生重,尤其是连续的重雾天,常会发生霜霉病的大流行,地势低洼,土壤黏重,大水漫灌,过于密植,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也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,播种前用50℃温水浸种25分钟,待种子冷却后晾干再播种。也可用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。
2.农业防治,重病地与非葱类蔬菜实行2~3年轮作,选择地势高、易排水的地块种植,低洼地要实行高畦或高垄栽培,多施腐熟有机肥作底肥、及时追肥,适量灌水,雨后排水。及时清除田间残体。
3.药剂防治,一般可在4月上旬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预防病害的发生,发病初期可喷洒50%烯酰·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72.2%霜霉威水剂800倍液,或72%霜脲·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68%精甲霜·锰锌水分散粒剂300倍液,或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80%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。每5~7天1次,连续3~4次。
葱疫病
Onion Phytophthora blight
葱疫病为葱的普通病害,分布较广,发病重时造成局部或较大面积葱坏死腐烂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叶片、病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、温湿条件适宜时、病斑迅速扩展,重病田枯死部位常达葱管长的一半,甚至2/3。当病斑扩展到叶片的一半时,呈湿腐状,并导致葱叶下垂。受害部位黄化干枯,只残留两层膜状表皮、茎部受害后,根盘处呈水渍状浅褐色至暗绿色腐烂。根部受害、根毛少,变褐腐烂。湿度大时病部可长出白色稀疏霉层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 Breda.。病原以卵孢子、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,在田间可借风雨传播。
阴雨连绵的雨季易发病、种植密度大,地势低洼,田间积水,植株徒长的田块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、与非葱蒜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。田间应彻底清除病残体,减少田间菌源,在排水良好的地块栽植,采用深沟高畦。雨后及时排水,做到合理密植,通风良好。采用配方施肥,增强作物抗病力。
2.药剂防治、发病初期喷施58%甲霜·锰锌可湿粉500倍液,或70%工铅·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2.2%霜霉威水剂7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,
葱紫斑病
Onion Alternaria leaf spot
葱紫斑病是葱类的一种主要病害,各地均有分布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侵害叶和花梗。发病初期呈水渍状白色点斑、病斑迅速扩大形成宽1~3cm、长2~4cm纺锤形的凹陷斑,先为淡褐色,随后变为褐色至青紫色,周围具有黄色晕圈。此后有的逐渐褪色并形成同心轮纹、湿度大时斑面上产生黑褐色煤粉状霉。如病斑围绕叶或花梗扩大,可使之从病斑处折断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葱链格孢Alternariaporri(Ell)Ciferri。南方地区多以分生孢子在葱类作物上辗转危害,北方寒冷地区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或病残体上越冬,在田间可借气流或雨水传播,从气孔、伤口或表皮侵入。刺吸的伤口是病原侵入的重要途径,因此,蓟马严重发生的时,可使发病加重。
发病条件为温暖多湿,发病适温为25~27℃,低于12℃则不发病。温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。沙质土,旱地,早苗或老苗,缺肥,以及葱蓟马为害重的田块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播种前可用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。
2.农业防治。实行2年以上轮作。施足基肥,加强田间管理。积极防治蓟马等刺吸式害虫。
3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~600倍液,或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8%甲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3~4次。
葱黑斑病
Onion Allei-naria leaf spot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叶和花茎。叶片发病,病斑初为黄白色,长圆形后迅速向上下扩展,颜色变为黑褐色,边缘具黄色晕圈,病斑上略有轮纹。后期病斑上长出浓密的黑短绒层,病情严重时叶片变黄枯死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匐柄霉菌StemphyliumbotryosumWallroth.。病原以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,在田间可借气流传播。
长势弱的植株、发生冻害、管理不善的田块易发病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重病田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。田间的枯株落叶要清理干净,育苗期要清理病苗、弱苗。定植后在发病前及时摘除老叶、病叶,拔除病株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避免偏施氮肥。高温季节不可大水漫灌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喷洒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
葱灰霉病
Onion gray mold
葱灰霉病是大葱的一种常见病害,分布广泛。
【典型症状】
病株叶片上产生白色斑点,斑点梭形至长椭圆形,长1~5mm,病斑多时汇集成斑块,使半叶或全叶卷曲、枯焦,潮湿时枯叶上生大量灰色的霉层,多由叶尖向下发展,逐渐连成片,使葱叶卷曲枯死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葱腐葡萄孢Botrytis allii Munn。在田间,病原可通过气流、雨水、灌溉水传播蔓延。低温高湿是发生和流行的条件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收获后及清除病残体,集中起来深埋或销毁。多雨地区实行高畦栽培,防止田间积水,保护地栽培要注意通风换气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喷洒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
葱白腐病
Onion white rot
葱白腐病是大葱的一种重要病害,分布较广。多数地区发病较轻,局部地区发生较重,染病率达10%以上,影响大葱生产。
【典型症状】
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。发病初期,外叶叶尖呈条状,或叶尖向下逐渐变黄,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,植株生长衰弱,严重时整株变黄、枯死。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呈水渍状病斑,茎基部变软,鳞茎变黑腐烂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cepivorumBerk。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,在田间可通过雨水、农事操作等传播。
温暖高湿环境易发病。当降水偏多、田间湿度大时,有利于菌丝的扩展和侵染。土壤瘠薄、管建粗放、病残株清理不及时、低洼地、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播前用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。
2.农业防治。实行3~4年轮作,发病田避免连作。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深埋。
3.药剂防治。播种5周后灌根可预防发病,发病初期也应及时喷药防治。药剂可选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。
葱小菌核病
Onion Sclerotinia rot
小菌核病是葱的一种普通病害,通常发病较轻,发生严重时使部分植株死亡或造成鳞茎腐烂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。发病初期,先是叶片或花梗尖端变色,逐渐向下扩展,引起葱株局部或全部枯死,仅残留心叶。剥开病叶,可见白色棉絮状气生菌丝,病部表皮下散生黄褐色或黑色小菌核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大蒜核盘菌Sclterotiniaallii Saw。病原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在田间主要通过气流传播。气温达到14℃、高湿或雨季时易发病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与非葱类作物实行2~3年轮作。雨后及时排水、降低湿度。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集中深埋或烧毁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喷洒40%硫黄·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期400~500倍液,或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
葱病毒病
Onion virosis
病毒病是葱的一种主要病害,病田发病株率一般为10%左右,严重时高达30%~50%。
【典型症状】
病株新叶嫩薄,叶色变浅,心叶上出现淡黄色斑,叶面凹凸不平,叶尖黄化,叶面上黄绿色斑驳或黄色长条状病斑,呈螺旋状扭曲,叶片下垂变黄,有的叶片向一侧扭曲,植株萎缩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葱黄条病Walsh onion yellow stirp virus(WoYSV)。病毒在田间主要靠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或汁液摩擦接种传毒。
高温干旱,管理条件差、蚜量大、与葱属植物连作的田块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精选葱秧,剔除病株,不要在葱类采种田或栽植地附近育苗及连作。春季育苗应适当提早,肓苗如与蚜虫迁飞期吻合,应在苗床上覆盖灰色塑料膜或尼龙纱。增施有机肥,适时追肥,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,增强抗病力。管理时避免接触病株,防止人为传播。此外,还要积极防治蓟马和蚜虫。
2.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可喷洒0.5%的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~400倍液,或1.5%的植病灵4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
葱软腐病
Onion bacterial soft rot
软腐病是洋葱的一种主要病害,病田发病株率10%左右、严重时可达20%以上。
【典型症状】
鳞茎膨大期发病,在1~2片外叶的下部产生半透明灰白色斑,叶鞘基部软化腐败,外叶倒折,病斑向下扩展;假茎部发病初期呈水渍状,后内部开始腐烂,散发出恶臭。贮藏期也可发病,多从鳞茎颈部开始发生,鳞片呈水渍状,并流出白色、黄褐色或黑褐色带有臭味的汁液,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carotovorasubsp.carotovora(Jones)Berg.et al。病原在鳞茎中越冬,也可在土壤中心主,在田间可通过肥料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,经伤口侵入。蓟马、种蝇也可传播。
收获期遇雨,易发病。低洼连作地或植株徒长,易发病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与非葱类作物进行2~3年轮作。用无病床土培育壮苗,适期早栽,勤中耕浇水,及时排水。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防止氮肥施用过多。积极防治蓟马和种蝇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喷洒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2%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